美国宇航局(NASA)的“新视野号”探测器已于2025年8月7日开始其有史以来最长的休眠期。预计此阶段将持续到2026年6月下旬,具体取决于预算批准情况。此次休眠期将超过此前在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期间创下的273天的记录。
在此低活动期间,“新视野号”将继续利用其三个机载科学仪器收集数据。这些仪器旨在监测外层日球层中的带电粒子以及柯伊伯带内的尘埃。收集到的测量数据将在探测器重新激活后存储并传输回地球。“即使在我们的探测器休眠时,全天候的科学数据收集也从未停止,”西南研究所“新视野号”首席研究员艾伦·斯特恩(Alan Stern)表示,这凸显了该任务在其休眠状态下持续的科学贡献。
休眠是控制运营成本和延长探测器寿命的关键策略。在此模式下,“新视野号”保持稳定的自旋状态,大部分系统处于断电状态。其机载计算机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,并通过深空网络(Deep Space Network)发送每周一次的信标信号,以确认其运行状态。自2006年发射以来,“新视野号”已经历过23次休眠,时长从几天到数月不等。
“新视野号”探测器由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(APL)设计、建造和运营,并代表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管理该任务。西南研究所(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)通过其首席研究员艾伦·斯特恩领导该任务。该探测器于2006年1月19日发射,主要任务是于2015年对冥王星系统进行飞掠观测,并于2019年对柯伊伯带天体486958 Arrokoth进行了探测。截至2025年6月,“新视野号”距离地球约91.4亿公里。NASA曾计划将任务延长至探测器离开柯伊伯带(预计在2028年或2029年),但2026财年的拟议预算削减了对“新视野号”的资金支持,并计划将其关闭,这引发了对其长期生存能力和未来数据收集的担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