慕尼黑路德维希-马克西米利安大学(LMU)和巴格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首公元前一千年的赞美诗。这首赞美诗共250行,歌颂了巴比伦的辉煌——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——并反映了其居民的日常生活,展现了古代两河流域的繁荣景象。
赞美诗的文本赞扬了这座城市的建筑奇迹,包括其著名的建筑物,并描述了幼发拉底河春季的洪水,这些洪水为该地区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繁荣的农业。特别关注巴比伦妇女的宗教角色,尤其是她们作为女祭司的活动,以及不同人群的社会共存和对外国人的尊重,体现了古代文明的和谐共处之道。
这项发现的独特之处在于人工智能的应用。借助人工智能算法,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出与该赞美诗相关的另外30份手稿,从而能够完整地重建文本,包括丢失的片段。这项技术突破极大地加快了研究速度,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帮助,这项研究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,彰显了科技进步对文化研究的推动作用。
该研究结果于2025年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期刊《伊拉克》上。它们为巴比伦城市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,扩展了我们对古代都市的文化、宗教习俗和社会结构的认识,同时也突出了妇女在宗教和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,这与当今社会倡导的性别平等理念相契合。
巴比伦遗址位于现代巴格达以南约85公里处,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。这个考古遗址仍然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重要信息来源,并继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的关注,是中华文明之外的又一古代文明的瑰宝,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。